毗湿奴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毗湿奴(Visnu),又名“尸必毗舍陀”“婆舍吒伽罗”“过去将来现在之主”“众生的创造者”“众生的支持者”“存在者”“众生的灵魂”等[2],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他主“护持”,是维持和护持大神,常以王者形象示人,权力与权利兼具[1]。在收到诉求时,毗湿奴通过化身降临凡间,来维护善恶之间的平衡。毗湿奴一般有四种形象:第一种是毗湿奴和另外两个印度教主神梵天湿婆一起,毗湿奴居于中间;第二种是在无边的乳海中,千头神蛇舍沙盘作蛇床,毗湿奴躺在上面,妻子吉祥女神坐在他脚边为其按脚,毗湿奴的肚脐上伸出一只莲花,上面站着梵天大神,象征着二神一体[1];第三种是毗湿奴骑在大鹏鸟迦楼罗身上,翱翔于天地之间;第四种是毗湿奴自立像,四只手分别拿着法螺、神弓、神轮、神锤等。无论哪种毗湿奴都是披金戴银,华衣宝冠,肤色青蓝,面如满月,目光如炬,胸前带着出自乳海的宝石,并佩戴者圣线花环。[3]
公元前1500年前后-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最早的吠陀经典《梨俱吠陀》中,毗湿奴以太阳神名义出现,起初由于重武轻文而并不受重视。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智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毗湿奴逐渐受到了关注。中世纪(公元6-18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人们开始关注崇尚祭祀,而毗湿奴作为祭祀本身的象征,拥有了重大声望[4]。在史诗和往世书中关于毗湿奴能力的描写也越发细致强大,地位逐渐发展为印度教的主神[1]
毗湿奴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主神,在南亚次大陆影响最大。毗湿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印度“统一”的重要依赖和基础。毗湿奴的化身降临人间,解决种种纠纷战斗,从而推动了印度的地域国土和宗教信仰的统一。毗湿奴的化身故事也成为人们的榜样与行为标准,促使形成新的社会规范和统一的宗教信仰[1]。与毗湿奴有关的作品,有围绕其化身故事、人物经历的影视作品,也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等[3]。同时,对毗湿奴文化的保护受到了重视,如柬埔寨吴哥窟是毗湿奴的神殿,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其修复和保护,发起了拯救吴哥古迹国际行动中国代表团也加入其中。[5]

名号

名号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