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战役

1935年红军与国民党军的战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对驻守陕西省南部地区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

战役过程

1934年9月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胜利后,蒋介石于同年10月即开始组织对红军和苏区的“川陕会剿”。1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召开清江渡军事会议,决定向川陕甘发展,以打破敌人的“会剿”计划。1935年1月22日,遵义会议后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致电红四方面军,指示“集中红军全力向西线进攻”,以策应中央红军拟从泸州上游渡江进至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行动。为执行向川陕甘发展的战略方针,并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上,红四方面军决定收缩东线部队,集中主力强渡嘉陵江,向西发展进攻,扩大苏区。据此,红四方面军一方面以红31军和总部工兵营搜集资材,隐蔽造船,积极进行渡江准备,并监视昭化(今属广元)、广元之敌;一方面集中红4军6个团、红30军4个团、红9军2个团共12个团的兵力,发起陕南战役,以迷惑和调动敌人,造成在苍溪南北地区渡江西进的有利条件,并策应已进至陕南商县一带的红25军的活动。另一方面以红9军第25师进至转斗铺地区,保障进攻部队的右翼侧后安全。2月3日,红10师主力和红12师一部,向宁羌(今宁强)守军发起进攻,至次日,攻克宁羌县城,全歼守军第1旅第2团团部及2个营。与此同时,红军第12师一部向阳平关进攻,歼敌第2团另1个营大部。5日,红4、红9、红30军各一部,分三路从铁锁关、宁羌、阳平关向东北挺进。为阻止红军发展进攻,国民党军第17师师长孙蔚如急调该师第49旅及独立第1旅第1团,经沔县(今勉县)西进,于7日进抵新铺湾地区迎击红军。8日晨,红4军一部对其发起攻击,激战半日,形成对峙。9日拂晓,红4军第10师和红30军第88师,向顽抗之敌实施正面进攻和侧翼迂回,并以一部直趋[miǎn]县断敌退路,歼第49旅和独立旅第1团大部。红军乘胜东进,占领沔县,围攻褒城,直抵南郑城郊。此时,国民党军慌忙调整部署,调集兵力增援川陕边境。胡宗南部丁德隆旅由广元昭化调至阳平关地区;邓锡侯部将河溪关以南嘉陵江防务移交田颂尧部,北进接替广、昭防务并北出与胡宗南部呼应;第49、第60、第61师亦向陕甘南部地区移动。红四方面军鉴于战役目的已经达到,遂撤褒城之围,于2月中旬回师川北,战役结束。是役,共歼国民党军4个多团,俘团长以下官兵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并先后占领宁羌、沔阳两座县城和阳平关重镇。

战役意义

陕南战役有力地支援了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揭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策应了已进入陕南商县一带的红二十五军,是我党武装力量汉中取得的一场大规模军事胜利,迅速扩大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红色版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