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贞

宋子贞
宋子贞,字周臣,元朝大臣,潞州长子县(今山西省长子县)人。他性敏悟好学,工词赋。曾依附大名守将彭义斌,后投奔东平府严实,任评议官兼提举学校。[1][2][3]元太宗时,任行台右司郎中。宋子贞多次赈救百姓,深得民心。晚年辞官后,元太宗经常到他家询问国事。[4][5][6]
宋子贞曾根据前朝观察的制度,纠察官吏,黜贪奖廉,并罢将校部曲户归籍州县。[7]1240年,授参议东平路事,兼提举太常礼乐,立庙学,倡习儒家经艺。1259年,忽必烈南下攻打南宋,召他相问方略,他建议不要嗜杀。中统元年(1260年),担任益都路宣抚使。入觐,拜右三部尚书。宋子贞参与裁定新立省部典章制度。李璮据济南叛乱,宋子贞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平定李[tǎn]。宋子贞上书十事,建议严选举、立国学、定律令、轻赋税。至元二年(1265年),开始废除州县官世袭。派宋子贞与左丞相耶律铸山东,回京后,授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奏请班俸禄,定职田。不久拜中书平章政事,再上时务十二策。至元三年(1266年)十一月,以年老辞官。忽必烈敕中书,有大事到他家访问。宋子贞卒年八十一岁。

史籍记载

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也。性敏悟好学,工词赋。弱冠,领荐书试礼部,与族兄知柔同补太学生,俱有名于时,人以大小宋称之。金末,潞州乱,子贞走赵、魏间。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招置幕府,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先是,实每令人请事于朝,托近侍奏决,不经中书,因与丞相耶律楚材有违言。子贞至,劝实致礼丞相,通殷勤,凡奏请,必先咨禀。丞相喜,自是交欢无间,实因此益委信子贞。太宗四年,实戍黄陵,金人悉力来攻。与战不利,敌势颇张,曹、[]以南皆震。有自敌中逃归者,言金兵且大至,人情汹惧。子贞请于实,斩扬言者首以令诸城,境内乃安。汴梁既下,饥民北徙,饿[piǎo]盈道。子贞多方赈救,全活者万余人。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见周给,且荐用之。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辈于羁旅,与之同列。四方之士闻风而至,故东平一时人材多于他镇。
七年,太宗命子贞为行台右司郎中。中原略定,事多草创,行台所统五十余城,州县之官或[zhuó]自将校,或起由民伍,率昧于从政。甚者专以掊克聚敛为能,官吏相与为贪私以病民。子贞仿前代观察采访之制,命官分三道纠察官吏,立为程式,与为期会,黜贪[duò],奖廉勤,官府始有纪纲,民得苏息。东平将校,占民为部曲户,谓之脚寨,擅其赋役,几四百所。子贞请罢归州县。实初难之,子贞力言乃听,人以为便。实卒,子忠济袭爵,尤敬子贞。请于朝,授参议东平路事,兼提举太常礼乐。子贞作新庙学,延前进士[]王磐为教官,招致生徒几百人,出粟赡之,俾习经艺。每季程试,必亲临之。齐鲁儒风,为之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