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战国时期的儒家对话体典籍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述的对话体典籍,成书于战国时期[3]全书共七篇,以问答驳论为主要论证方式,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反映先秦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著作。《孟子》整体上注重气势,善于说理,着重刻画了孟轲这一人物形象。历朝历代的《孟子》注本数量繁多,《孟子》学影响深远。宋代《孟子》由“子”入“经”,成为了“四书”之一,后又被列为“十三经”之一。[1]此外,《孟子》一书在海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朝鲜乃至西方国家都对《孟子》有专门的研究。[4]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刘勰称赞《孟子》是“理懿而辞雅”。[5]

作者

《孟子》的作者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由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一起撰写的,孟子是主要撰者。其二是由孟子独自编撰,因而以《孟子》为书名。其三认为《孟子》是孟子死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编撰的。大部分认可《孟子》是孟轲及其弟子共同完成,孟子是书籍的主导者和主要编撰者。《孟子》记录的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且成书时孟子尚且在世,他和弟子共同回忆游历期间的言行,共同编撰成书。[1]
孟子,名轲,字不详,[3]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幼年丧父,受教于他的母亲,《韩诗外传》和《列女传》记载了相当多的轶闻故事。长成后,孟子受教于名师,并受到了曾子子思等人思想学说的影响,孟子学生众多,和孔子一样非常注重教育事业。[6]孟子一生致力于发扬儒家思想,成为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儒家学说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7]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