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

唐代译经僧:般若法师
般若,唐代译经僧。又称般剌若。意译智慧。

基本介绍

北印度迦毕试国([]宾)人,姓乔达摩。七岁出家,投大德调伏军之门,诵四阿含及阿毗达磨。十四岁随师入迦湿弥罗,诵习研究有部律、《俱舍》及《婆沙》,前后达七年。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依智护、进友、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唯识、瑜伽、中边、金刚经、五明等。后游双林八塔,往来瞻礼十八年;寻至南天竺乌荼王寺,师事法称学瑜伽教,并登灌顶坛咨受五部真言。
后乘船遍游南海诸国,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达广州,翌年至长安。贞元四年(788)与大秦寺波斯僧景净译成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翌年又译出该经中之真言、印契、法门等。然师不谙胡语、不解唐言,景净亦不通梵文、释教,因此新出经典未得流行之允许。后受命与利言等九人,于西明寺重译该经。四年六月创经题,十一月将一部十卷缮写奉进。五年二月译《大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六年七月帝赐“般若三藏”名及紫袈裟,时年五十七。后又依沙门智柔之请译《般若心经》一卷,但未及参详即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八年四月返抵长安。十年巡礼五台山。十二年六月奉命于崇福寺宣译《华严经》(早先由乌荼国进贡者)。十四年二月完成,得四十卷,即所谓《四十华严经》。另译有《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后寂于洛阳,遗骸葬于龙门西冈,年寿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