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小盗龙

蜥臀目驰龙科动物
顾氏小盗龙(学名:Microraptor gui)是一种属于爬行纲蜥臀目驰龙科的恐龙。它的生存时期主要位于白垩纪前期,即大约1亿4550万年前至9900万年前,主要分布在中国。顾氏小盗龙是一种体长为40~80厘米的肉食性恐龙。从形态上来看,它可以被视为恐龙和鸟类的中间过渡体。其体型与乌鸦、鹦鹉相近,全身覆盖着羽毛,四肢都演化成了翅膀,而细长的尾巴上也长有羽毛。[1]
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顾氏小盗龙正型标本模型揭示,其体型较小,全长约70厘米。其弯曲的爪子适应于树上生活,而四肢上覆盖的长飞行羽毛则形成了两对翅膀。最新研究表明,许多早期原始鸟类与顾氏小盗龙相似,都拥有“四个翅膀”的特征。因此,顾氏小盗龙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2]

物种介绍

顾氏小盗龙正型标本全长仅约77厘米,食性为肉食。躯干相对较短,仅为后肢长的44%~50%,尾比身体长;其以桡骨具突出的二头肌结节、前肢第Ⅰ指很短、单一胸骨平且大、耻骨强烈弯曲、胫骨拱曲等可与赵氏小盗龙相区分。顾氏小盗龙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身体上除了发育着绒羽状羽毛外,在其前、后肢及尾后部还发育着非常长的扇形飞羽或尾羽。其前肢上飞羽的分布形式与现代鸟类的相似,初级飞羽约12枚,次飞羽约18枚;前者明显长于后者,前肢外侧的飞羽羽片呈不对称状而内侧的飞羽羽片对称。最不寻常之处是其后肢股骨、胫骨及骨上亦发育有很长的羽毛,其中骨上的最长且其外侧的亦呈不对称状,与前肢上的飞羽类似。第15~18尾椎以及之后的尾椎上发育较长的尾羽,向后逐渐变长。这种羽毛分布形式表明从兽脚类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渡之中,可能经过了一个四翼阶段,同时也表明这类小型的奔龙类可能已具备了一定的滑翔能力。科学家推测,它们利用四肢覆盖的羽毛,可以从一棵树飞行到另外一棵树——这有点类似于今天[]鼠的“飞行”方式。
图片2·顾氏小盗龙化石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