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学生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学生运动。1919年5月4日,在反对中国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目的下,中国学生在北京进行了游行示威,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罢课、罢市、罢工及其他事件,引起巨大的思想变革和社会革命。这次运动被学生们命名为“五四运动”。[1]
引起五四运动的原因主要是日本于1915年提出的二十一条和1919年凡尔赛和会就解决山东问题的决议案,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引起了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反抗情绪,从而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展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最初以学生运动为主,此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新兴商人、工业家、和城市工人都纷纷加入到这场爱国民主运动中,开展罢工、罢市运动企图给政府施加压力;京、津、宁、沪及留日学生代表商议合并全国学联,并继续组织学生运动。[2]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学生、工人以及新兴知识分子以及思想界领袖们在民族情绪的推动下,发起一连串的反抗运动,从而使得政府最终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名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并且同意中国民众的诉求,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开启民智,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思想解放的进程;同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外,五四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延续了新文化运动中所倡导的西方的民主科学观念,猛烈抨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历史哲学、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企图借助思想、社会改革来改变当下中国社会的面貌。[2]

事件背景

国家内外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