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春桥

1189年于苏州建造的桥
苏州行春桥位于城市南上方山路,跨石湖北渚。始建年代无考,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县赵彦贞修,宋范成大《行春桥记》云:“胥门以西,横山以东,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明成化间知县文贵再修。崇祯间郡人大司马申用[mào]再修,增石栏。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拆去桥东四孔,1953年修复,1957年重修。半圆薄墩九孔连拱长桥,东西走向,全长54米,中宽5.20米,中孔净跨5.30米,矢高2.60米。花岗石砌筑,长系石则为武康石,端部雕兽面,[dài]宋代旧物。条石栏板,各望柱头雕蹲狮。桥身平缓,势若长虹。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之俗。其时明月初起,桥洞中月影如串,游石湖登行春桥者倾城而出,游船如织,歌舞音乐之声通宵达旦。

地理位置

行春桥位于石湖风景区上方山路,越城桥西,跨石湖北渚,系九孔石拱桥,初建于宋。每逢农历八月十八,相传可见该桥每个桥洞中各有一个月亮映在水中,其影如串,“石湖串月”盛会已成吴地民俗。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桥始建无考,南末淳熙十六年(1189年)重修时,诗人范成大作记。其地山青水秀,波光塔影,景色宜人。范成大《行春桥记》称:"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末始游者无异。"明成化、崇间再修。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拆去桥东四孔,1953年修复,1957年重修。行春桥为一半圆拱薄墩九孔连拱长桥,东西走向,全长54米。中宽5.2米,中孔净跨5.3米,矢高2.6米。花岗石砌筑,但长系石为武康石,且端部雕兽面,可能为宋代旧物。条石栏板各望柱头雕蹲狮。桥身平缓,势若长虹。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的习俗。相传这一天,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游石湖登行春桥者,倾城而出,游船如织,歌舞音乐之声通宵达旦。清代诗人尤侗有诗云:“常是携儿看串月,行春桥畔听吹萧。”宋代已有,清重建。1963年3月20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苏州西南6公里处有石湖,为著名的旅游景点。相传吴越争霸之时,越国名臣范蠡在灭吴后,带着西施由这里归隐太湖,故附近有镇名蠡墅。南宋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退休后即在石湖养老,自号石湖老人。在湖东面田圃相间,水系杂错之处有一座行春桥,因为桥下洞函中不仅流过一条小河,而是几处溪流分别流经其不同的桥孔,故人称九环洞桥。桥上有重级石栏,游人可随处坐憩。
行春桥

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