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征

男女两性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外貌特征区别
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亦称“副性征”,指男女两性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外貌特征区别,体现出男女在身高、体态、相貌等方面的差异,第二性征在进入青春期后才出现。

概念起源

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这一概念是18世纪约翰·亨特首先提出来的,他用这个术语来指公鸡鸡冠等性征,但并没有精确的定义。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1809~1882),在他的名著《人类进化和性选择》中,大量描述了第二性征的表现,但也没有给这一概念作出精确的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英国学者霭理士,在他的专著《男人和女人:人类第二性征的研究》中,对第二性征作出了如下定义:第二性征是两性高度分化、呈现差别的一些特点,起到增强两性间互相吸引的作用,从而促进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当然,第二性征远远不仅是为了两性吸引而形成,它还有相当多的实用性。
生物从无性进化为有性,至少可以说明性别分化对物种演变起利大于弊的积极作用。除了两性第二性征明显具有区别的人类以外,许多动物也具备第二性征,且与人类有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雄狮的鬓毛、雄孔雀的尾羽、雄鹿的角等,对应至男性身上就是浓密的体毛,虽然没有五颜六色的毛发和彰显攻击性的大角,不过却依然与绝大多数雄性动物一样,拥有更为强壮有力、庞大威武的身材。而女性与雌性动物相同,体毛较少,身形更为修长小巧。只不过,从人类的审美视角来看,大多数人很难将其与人类性征关联对比,但其实是可以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