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节

现代历史学家
刘节(1901年8月8日—1977年7月21日),原名翰香,改名节,字子植,号青松,浙江省温州府永嘉县人,中国当代历史学家,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1][2]他在求学期间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3]抗日战争时期,刘节先后在大夏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后又任成都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4]20世纪50年代以后,刘节多次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5]刘节著有《中国史学史稿》,对于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6][7][8]这本书被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称誉为“必传之作”。[9][10][11]因其在政治运动中表现出的人格品质而受到后世尊敬。[12][13][14]
1977年,刘节辞逝。[5]

人物经历

刘节自幼勤奋好学。1926年在上海国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跟随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从事古史研究。期间曾写了《洪范疏证》。该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尚书》中的《洪范》一文的成书年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拟定《洪范》为秦统一中国以前、战国后期阴阳五行托古之说,颇受梁启超的赏识。梁启超认为:关于古书中真伪及年代问题,“以《尚书》为最纠纷难理,而《洪范》问题之提出,则自刘君此文始”。《洪范疏证》提出的证据“皆经科学方法研究之结果,令反驳者极难容喙,可谓空前一大发明。亟宜公表之,供全世界学者之论难”。此后,刘节又发表了《好大王碑考释》等一些较有份量的论文,从而在古史研究方面渐露头角。
1928年,刘节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毕业后,到天津南开大学任讲师。1930年,到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1931年又回到北京,任北平图书馆编[zuǎn]委员会金石部主任。1935年转到燕京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才离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