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旒冕

古代王公戴的礼帽
九旒冕是指古代太子、亲王佩戴的冕冠,是一种礼帽。[3][1][2]
九旒冕始于黄帝时代,周代有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六种,其中鷩冕前后各垂以九旒,即九旒冕,共用彩珠216枚。公元59年,东汉明帝刘庄要求一律按照周代的相关礼制佩戴和使用冠冕,其中就包括了九旒冕。[4]之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两朝、两宋时期、辽、金、元少数民族政权均采用了周代创立并形成的六冕制度,在具体规定上也大致相同。[4]明代冕服的使用仅限于皇帝、太子、亲王、郡王及其世子。皇帝冕为十二旒,太子与亲王用九旒冕,郡王与其世子用七旒之冕。[2]鲁荒王朱檀九旒冕,是明初期亲王的冕冠,是唯一一件仅存于世的古代九旒冕实证,保存于山东博物馆[2][1]
九旒冕由冠武、金簪、綖板、旒等部分组成,竹、木、丝、金、铁、玉石大漆等多种材料复合制作。[5]綖板的表而裹有黑漆纱;板前后各垂九旒。旒贯红、白、青、黄、黑五色玉珠、每旒穿九珠,共162枚旒珠。[2]九旒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1]九旒冕是古代亲王在祭拜天地、祖先及举行重大典礼时佩戴的礼冠。[6][7]

尺寸与意义

鲁荒王九旒冕由冠武、金簪、綖板、旒等部分组成,竹、木、丝、金、铁、玉石大漆等多种材料复合制作。冠武直径17.6厘米、高17.9厘米;綖板长49.4厘米、宽23.5厘米。[5]綖板的表而裹有黑漆纱;板前后各垂九旒。旒贯红、白、青、黄、黑五色玉珠、每旒穿九珠,共162枚旒珠;板下有一横木曰“衡”,衡两端下垂坠玉石充耳;冠镶金圈、金边,两侧有梅花全穿,贯一金簪,簪长31厘米,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呈方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