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索图盟

内蒙古东四盟之一
卓索图盟(蒙古语:ᠵᠣᠰᠣᠲᠤ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西里尔字母:Зостын чуулган)是清朝统治下内蒙古最南部的一个盟,其领土现在属于中国辽宁省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1]卓索图盟的名字来源于土默特右翼旗的一个地方,蒙古王子们经常在那里聚集,共同管理各旗之间的事务。在清朝初年,为了控制和拉拢蒙古民族,朝廷将蒙古地区划分为六个盟和四十九个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由蒙古札萨克负责治理。卓索图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任命,盟址设在朝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卓索图盟在1933年消失,其领土被重新划分给其他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索图盟逐成为其辖区所使用的行政区名,沿用至1933年。民国初年,属热河特别区,后属热河省。1933年3月,日军攻占热河全省,归满洲国管辖,各旗直属于省,归满洲国国务院兴安局,卓索图盟实质消失。1946年初国民党蒙旗宣抚团成员兼热河省教育厅长刘廉克(又名刘踪萍)主持了卓盟战后复员,盟政府(盟长达克丹彭苏克)和土默特右翼(札萨克沁布多尔济)政府驻北票,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旋即废除。

简介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吐默特右翼境内。吐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吐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吐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吐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皇太极顺治帝时期,清廷对漠南蒙古诸部建旗划界,牧地固定。康熙年间,喀喇沁左、右翼旗和土默特左、右翼旗四旗扎萨克在土默特右翼旗卓索图(在今辽宁省北票市境)会盟,故称卓索图盟。卓索图盟牧地北与昭乌达盟、西与直隶承德府、东北与哲里木盟为邻,东南沿盛京边墙与奉天为邻。进京主要通道和贡道是喜峰口。盟中除土默特右翼外,皆成吉思汗重臣札儿赤兀歹之后裔。

历史沿革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因金丹道事件,喀喇沁蒙民大量逃往东蒙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