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评话

江苏省古老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1]扬州评话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 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到清代中叶的时候就达到了极盛阶段。[1]扬州评话的说表,有“方口”与“圆口”之分。方口语句整齐,富有节奏感;圆口近似生活语言,较灵活,一般方口、圆口兼用。[1]形式为一人坐在桌后,以折扇、手帕等为道具,用扬州方言说演。20世纪中叶以来,也有不用道具站立说演的情形。同时运用手势、身段、步伐、眼神、表情讲究演示“虚神”,对描写人物强调寓神于情,不追求形似。以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表述生动有趣。[2]
扬州评话的传统节目分为三类,其中包括讲史演义类的《东汉》《水浒》《岳传》等,公案侠义类的《绿牡丹》、《八窍珠》等和属于神话灵怪类的《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出版了王少堂的长篇《水浒》;出版了《扬州评话选》和《扬州说书选》。同时,还出现了根据小说编演的《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红岩》和夏耘等创作的《挺进苏北》、李真创作的《广陵禁烟记》等一些长篇和中短篇书目。这一阶段的著名演员有王筱堂王丽堂、俞又春、李信堂惠兆龙等。[3]
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2011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入选扬州评话的保护单位。[2]

历史溯源

扬州评话是以江苏省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艺人邹必显独创新书《飞[tuó]传》,讽刺嘲笑的矛头直指统治阶级中的显赫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压迫者的心声,丰富了扬州评话的表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