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是一种非病毒性肝炎。可发生于所有人群,老年人多见。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对药物特异质反应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也是造成药物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患者以乏力、厌食、恶心、皮肤及巩膜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过敏反应性肝炎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通过停药、休息和保肝治疗后,患者一般能很快痊愈。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肝衰竭、肝硬化,甚至需要肝移植。可合并或并发肝硬化、肝癌。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严重者出现肝衰竭、肝硬化、肝癌,危及生命。

就诊科室

病因

  • 诱发药物性肝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服用对肝损害的药物有关。
  • 药物剂量
    • 肝细胞有直接毒性的药物剂量越大,肝损害越严重。
  • 应用期限
    • 有些药物引起肝损害与用药持续时间有关,如异烟[jǐng]引起的肝损害多在用药三个月以上发生。
  • 年龄
    • 一般老年人易发生药物性肝炎,主要原因是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降低。
  • 性别
    • 特异性变态反应性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多见于女性。
  • 营养状态
    • 营养缺乏可增加机体对药物肝毒性的易感性。
  • 肝脏的原有疾病
    • 肝硬化患者对许多药物的代谢作用均降低,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肝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