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

中国古文化思想的学派
儒释道分别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统称儒释道,始于北周时期,约公元6世纪中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经过隋唐时期的三教讲论与融通,三教合流在北宋已经大致成型,明代以后则成社会主流思想。[1]
“儒”指的是儒家,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等地区。儒家的主要功能是“治世”,它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意识形态,确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仪规范与典章制度。从汉代开始,统治者一直把儒教作为国家宗教。儒家倡导进取,讲究入世的哲学,比较重视仁义礼智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物质财富,从而实现自我价值。[1][2]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悉达多又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功能主要是“治心”,有关心性修养的思想资源,主要有禅宗的“明心见性”、华严宗的“理事无碍”、天台宗的“止观双修”等,成了宋代儒学发展的重要源头。[1]
“道”指的是道教,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1]道教的功能主要是“治身”,道家倡导的是规律,讲究的是出世的哲学,重视进行自我领悟,还有自我的修身养性,达到一种自然本分的状态。[2]

进程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