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物理学家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语:Wilhelm Conrad Röntgen,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X射线发现者,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3]
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45年3月27日出生在莱茵河右岸的伦内普市[a],其家境殷实。早年伦琴跟随家庭辗转多地,由其祖母抚养长大。1862年,伦琴前往乌德勒支技术学院校进行就读,后因为同学保守秘密被学校开除。三年后,伦琴考入苏黎世大学就读,并逐渐转攻物理学。1869年,伦琴完成论文《各种气体的研究》从而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成为物理学家昆特的助教,开始跟随他进行研究工作。几年后,伦琴陆续在维尔茨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吉森大学等高校担任副教授、教授、校长等职,并进行了晶体物理学、比热等方面的研究。[2][3][8][5]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第一次注意到放在射线管附近的[qíng]亚铂酸[bèi]小屏上发出微光。经过几天研究确定了荧光屏的发光是由于射线管中发出的某种射线所致,他将这种射线称为“X射线”。此次试验在当时的科学界迅速引起重视,随后其发表的论文《一种新的射线》更是引发轰动。1901年,伦琴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得到德国皇帝亲自授予的二级普鲁士勋章。1920年,伦琴于德国慕尼黑大学退休。1923年2月10日,伦琴因癌症病逝于德国慕尼黑,享年78岁。[2][5][9]三日后,德国民众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埋葬在德国吉森市的家族墓地之内,与其妻子、父母合葬于一处。[2][5][9][10]
伦琴发现的X射线在医学领域和工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11][12]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冯·劳厄曾评价:“伦琴的发现之伟大,从下述事实即可想而知:为数众多的、往往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伦琴之前利用同样的辅助手段进行了实验,然而他们未能发现这些现象。这种向完全未被研究的领域进军,除了敏锐的目光以外,还要求巨大的勇气和自制力。”[13]为了纪念伦琴的成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04年将元素周期表上第111号化学元素錀(Roentgenium (Rg))以伦琴命名。[14][15]另外,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照射量的一个单位也用伦琴表示。[1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