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

创始于武周的武举考试制度
武举,是古代选拔武将的考试,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1]
据史载,公元702年,武则天下诏“教人习武艺”,颁布考试办法,武举制度由此确立。唐代的武举考试,包括“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举重”等一些项目。[1]从宋代起,谋略进入武举,武举考试分比试、解试、省试和殿试四级。元代不设武举。明英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恢复武举考试。明武举有武乡试、武会试和武殿试三级。清代沿袭明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武举制度。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武举。武举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2]
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500次。相对于文科举,武举不太受重视,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3]

摘要

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但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可以说为近代中国军事落后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