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

越剧表演艺术家、“戚派”艺术创始人
戚雅仙(1928年2月-2003年1月27日)[2],原名戚爱英,女,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上海,一级演员[3],越剧表演艺术家、“戚派”艺术创始人[2]
戚雅仙14岁进入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工小旦。1943年,与袁雪芬等同台演出《明月重圆夜》等剧而崭露头角[2]。1944年满师出科,进入尹桂芳创办的芳华剧团,1947年参加玉兰剧团,迅速走红,成为当时旦角中的后起之秀,被誉为“袁派小花旦”[2][3]。1948年参加云华剧团,任头肩花旦。1950年2月组建合作越剧团,同年秋任该团团长。1980年出任静安越剧团团长。曾任上海市文联委员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89年退休后任静安越剧团名誉团长[3]
戚雅仙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袁派唱腔基础上不断加以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简洁洗练、朴实无华的“戚派”唱腔,成为越剧界具有影响力的旦角流派之一。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卓文君》《白蛇传》《血手印》《祝福》《女共产党员》《屈原》[2]玉堂春》《玉蜻蜓》《文姬归汉》《教师日记》等,出演越剧彩色电影《石榴红》《卖婆记》,灌录唱片《婚姻曲》[3]
戚雅仙曾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中国唱片总公司第3届“金唱片奖”,上海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3],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等授予的“亚洲杰出艺人奖”“终身艺术成就奖”[2]。上海戏剧家协会于1985年拍摄了《戚雅仙和戚派唱腔》电视艺术片。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于1988年联合主办了“戚雅仙流派艺术演唱研讨会”。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了《戚雅仙表演艺术》一书,对其艺术生涯作了全面总结[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