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纹

古代寓意纹样
忍冬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特征的植物纹样之一,又称卷纹草,枝叶蔓卷,相缠成带状。[1]忍冬,又称金银花,蔓生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药用价值,因此被赋予许多吉祥含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与南北政权交融,学术氛围自由活泼,艺术蓬勃发展,出现大量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忍冬纹在这一时期代表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2]
早期的忍冬纹受到西方影响,呈现出"S"形波状骨架、纤细的叶瓣和回旋样式。忍冬纹的起源可追溯至地中海地区,随着希腊文化东传而流行。公元1世纪,随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这种纹饰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融合。随着时间推移,忍冬纹逐渐汉化,叶瓣变得更长更纤细,向外延展,甚至呈现"C"状。到了隋唐时期,忍冬纹已经与本土元素融合,呈现出更加丰满、繁复而华丽的特点,常与其他植物纹样相结合。[3]
忍冬纹的文化寓意丰富多样,传达了延年益寿的吉祥含义,也表达了人们对祥瑞的向往以及佛家思想中灵魂永生的比喻。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虽然目前国内外对该时期的忍冬纹研究尚不充分,但结合首饰设计进行具体研究的案例较少。忍冬纹的美学价值和装饰艺术特征对当前首饰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合文化寓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

由来

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