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

抗战时期汉奸
汪精卫(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本名汪兆铭,字季新、季恂、季辛,号精卫,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抗日战争时期的汪伪政府主席,汉奸。[1][2]
汪精卫出生于广东三水县,因父母早亡被兄嫂照料长大,1904年(光绪三十年),汪精卫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学习,期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开始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运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从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后,汪精卫跟随孙中山赴南洋各地奔波,建立同盟会,宣传革命。由于同盟会在中国国内的起义接连失败,汪精卫决定回到中国北京清政府官员进行刺杀,但最终暗杀失败,汪精卫被捕入狱,判处终身监禁。辛亥革命成功后,汪精卫被释放,作为南方政府的代表与北方政府进行和议。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汪精卫赴法留学,期间几度往返中法支持孙中山的二次革命等运动。1919年底,汪精卫返回中国,进入国民党入职,在孙中山病逝后汪精卫一度成为国民党领袖。此后,汪精卫与蒋介石为争夺国民政府统治权进行了多年的政治斗争,期间制造了“七·一五”分共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与蒋介石暂时达成合作,但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最终公开叛国,于1938年12月18日发表“艳电”响应日方的第三次近卫声明。1940年3月30日,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此后汪精卫成为汪伪政府的主席,开始为日本奔走效力,在汪伪政府统治区实行“反共清乡”“奴化教育”等一系列出卖国家和人民的政策。1943年,汪精卫因当年被暗杀时未能及时取出的子弹引发后背剧烈疼痛,于次年前往日本进行手术。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病情恶化去世于日本名古屋,时年62岁。[1][2]
汪精卫死后尸体被运回南京安葬于孙中山陵墓左侧的梅花山上。日本投降后,汪伪国民政府随之解散。1946年1月,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国民党陆军总部工兵将汪精卫的陵墓炸开,运往火葬场焚烧。熟悉汪精卫的共产党员谭平山曾评价汪精卫:“水性杨花,毫无骨骼,至危难时每易动摇变节。”[1][2][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