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姓王

皇族以外因功而受封王爵的人
中国历史上进入帝制时期的异姓王,是指当朝皇族以外的、因功而受封王爵的人。最初封异姓王的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1][2]
历代封建王朝中,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巩固皇权,除了以血亲远近直接分封同姓诸王外,还会分封一些异姓王以达到屏蔽社稷的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讲,异姓王的分封与皇权政治是相抵触的,因而一朝之内,异姓王的分封多局限于一段时期。并且,一旦异姓王的权力、地位提高并直接威胁到皇权时,皇帝就会采取一些措施,如[jiǎn]除异姓王,或削藩等来维护和巩固皇权统治。[1][2]

西汉王爵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秦末,抗秦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封建纷纷恢复。西汉重新统一后,一方面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保留了一部分封国,大者为王,小者为侯,分封给异姓功臣,主要的有七人: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张耳病死,子张敖即位,后因罪被为贬宣平侯。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亲兵讨平。后燕王[wǎn]也被逼而叛变,最后老死在匈奴。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梁王彭越被贬,之后也被吕后处死。淮南王英布谋反,被刘邦抱病征讨,后被外甥吴回所杀。陈豨被迫投降匈奴,后来为匈奴作战时被汉军杀死。而得以善终的,可以说只有吴芮、张耳,长沙国历经五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