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钧

清末外交家
洪钧(1839年—1893年),字陶士,号文卿,出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祖籍安徽歙县,清末外交家。[1][2]
洪钧在18岁时补为县学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乡试中举,同治七年 (1868年)以廷试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后他历任湖北学政、顺天乡试同考官、陕西乡试正考官、功臣馆[zuǎn]修、山东乡试正考官等职务。光绪九年(1883年),洪钧升詹事府詹事,不久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参与治理山东黄河决堤一事。中法战争期间,洪钧主张抵抗法国侵略。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流派开始逐渐形成,洪钧亦参与其中。光绪十三年(1887年),洪钧充任出使俄国德国奥匈帝国荷兰四国外交大臣。出使外国期间,洪钧见国外电文多用三码,而国内用四码电,洪钧创三码电,为朝廷节省了电文开支。光绪十七年(1891年),洪钧任满回国,入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兼兵部左侍郎。[3][1]次年,帕米尔中俄争界案发生,洪钧将出使俄国期间获得的《中俄界图》上交朝廷,但朝野上下均认为该图有误,将帕米尔地区诸多哨卡画出中国国界,导致中俄争界案“日益棘手”。[4]之后,总理衙门澄清该地图仅作参考,而非用于中俄交涉。虽最终洗清了冤屈,但洪钧深感气愤,积郁成疾,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病逝,终年五十五岁。[5][2]
洪钧精通经史,生前撰写了《元史译文证补》一书。此书叙述蒙古历史,是洪钧根据在欧洲图书馆所发现的材料撰写而成的,补充了《元史》之不足,洪钧成为中国第一个用西方资料扩大元史研究成果的人。[6]洪钧去世后,其妾室傅彩云扶送洪钧灵柩回苏,后出走洪家,以曹梦兰、赛金花等名在京、津、沪诸地以一烟花女子谋生,同代人曾朴以洪钧、傅彩云为主线,写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2]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