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五朝总称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指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6]北朝的统治阶层主要由塞北鲜卑族汉化鲜卑人构成。[11]北方与南方政权的多次更迭和长期对峙局面使得这一时期被统称为南北朝。[12]
公元386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即代王位,同年迁都盛乐,建立北魏。[13]公元395年至公元439年间,北魏先后击败匈奴柔然后燕北凉等政权,统一了北方。[14]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全面推行汉化,改姓“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15]元宏去世后,其子元恪因实行文治,采取宽刑等政策,导致内乱频发,北魏由盛转衰。[16]公元534年,北魏因内乱分裂为东西两部,北魏灭亡。[17]公元534年,大臣高欢邺城拥立元宏曾孙元善见为孝静帝,建立了东魏。次年,大臣宇文泰扶持元宏之孙元宝炬为文帝,建立了西魏。此后,高欢和宇文泰分别把持东魏和西魏的朝政。[17][18]公元535年至公元546年间,东魏与西魏频繁交战,各有胜负。[19]公元547年,高欢病逝,其子高澄辅政。公元549年,高澄被刺杀,其弟高洋在公元550年逼迫元善见禅让,自立为帝,建立北齐,东魏灭亡。[19]高洋在位期间对外接连出兵,北齐日渐强大。[20]公元554年,西魏攻陷南朝梁,在江陵梁武帝之孙萧詧为傀儡梁主。[1]公元556年,宇文泰病死,其侄宇文护接替掌握西魏政权,并于次年强迫恭帝元廓禅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西魏灭亡。[8][21]公元561年,高洋离世,北齐因恩[xìng]势力横行导致国力衰弱。[22]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yōng]铲除宇文护,掌握了军政大权。[23]公元577年,北周军队攻陷北齐首都邺城,北齐灭亡,北周统一了中国北方。[24]公元580年,因静帝宇文阐年幼,随国杨坚受命为辅政大臣。次年,杨坚受宇文阐禅皇帝位,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25]
北朝的疆域经历了从扩张到分裂,再到重新统一的过程。[26]人口在北魏达到高峰后因战乱大量减少,直到北周后期有所恢复。[27]北朝的政治以鲜卑贵族主导的官僚体系为核心,逐步形成了结合汉族文化与鲜卑传统的独特政治结构,同时通过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维护着社会的等级秩序。[5][28][29]北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实施均田制和屯田制等措施推动农业发展,同时畜牧业和手工业亦有所发展,整体经济结构呈现出由游牧向农耕经济的转变与融合。[30][31]北朝文化在继承中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北方民族的元素,表现在文学、[32]艺术、[33]史学等领域。[34]佛教和道教作为北朝主要的宗教信仰,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艺术创作。[3][4]

名称由来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阶段,中国被划分为南方与北方两个对立的政权。这一时期见证了南北双方多次政权的更迭和长期的对峙局面,因此被后世称为南北朝[12]唐朝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中把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五朝代指为北朝,自此北朝就成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的总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