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

清朝时期哲学家、文学家
汪中(1744年~1794年),中国清代学者、古文家、骈文家;字容甫,初名秉中;江苏江都(今扬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到曾祖汪镐京一辈才全家迁至扬州。[1]汪中出身孤苦,7岁丧父,家贫,无力求学,由寡母邹氏启蒙;14岁入书店当学徒,博览群书;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三十年(1765),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四十二年(1775),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掌书记;四十八年(1781),在南京协助编[zuǎn]南巡盛典》;五十五年(1788),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五十九年(1792),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积劳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1]
汪中为人至情至性,刚肠嫉恶,不[yòu]时俗,傲视权贵,对传统思想敢于标新立异,因此被当世视为狂生。卢文诏《祭汪容甫文》说“众畏其口,誓欲杀之。”他一生困苦不遇,终身布衣,未尝有生人之乐;为学私淑顾炎武,追求博大宏通,志在经世,力争将学术研究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以期经世致用;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颇为自负,早年酷爱写诗,现存诗约140首。其诗溯源汉晋,皈依唐人,善用典故,情感深沉;喜用孤独意象,多用悲、忧、伤、愁、魂等感伤性词语,表达寂寞痛苦的内心世界。如《梅花》“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孤独绽放的梅花形象就是自我精神的投射。阮元《淮海英灵集》说汪中“诗学盛唐,参以金元”。其子汪喜孙在汪中的年谱中也说汪中诗歌“规模汉宋晋,取法唐人”。30岁以后,汪中主要精力转入经学研究,较少创作诗文。[1]
汪中著有《述学》6卷、《容甫先生遗诗》6卷,杂著如《文宗阁杂记》1卷、《策略[]闻》1卷和《经义知新记》1卷,地志《广陵通典》10卷,《大戴礼记正误》《国语校文》各1卷。近人古直选其15篇骈文作注,名为《汪容甫文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今人田汉云点校其经史子和诗文等,名为《新编汪中集》,广陵书社2005年版。李金松有《述学校笺》,中华书局2014年版。[1]

人物简介

汪中,七岁丧父,家贫,无力求学,由寡母邹氏启蒙。十四岁入书店当学徒,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故扬州民间云“无书不读是汪中”。工骈文,27岁时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汪中早年家贫,营养失调,又过于劳心劳力,以致于闻更鼓鸡犬声,心跳加速,夜不成寐。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积劳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汪中去世后,镇江杭州两地都举行了祭祀汪中活动。四方文士聚而拜祭,阮元书题“述德诵芳”匾、李兆洛署“仰之弥高”额,这些活动,从一个侧面证实汪中对《四库全书》的贡献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赞扬,其事迹影响着后来人,名儒杭世骏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郑虎文朱筠等名儒称汪为奇才,被誉为“天地间有数之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