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学堂

暨南大学的前身
暨南学堂是今暨南大学的前身,中国华侨教育的摇篮。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因应时势,废科举,兴学堂,开海禁,改变侨务政策。[1][2]

简介

华侨教育真正引起清政府的重视是在1905年以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考察宪政。从欧洲归国,途径南洋,受到当地华侨商人和华侨学校师生列队欢迎。他不仅深切感受到海外华侨爱国情深,而且认识到举办华侨教育之不可缓。因之,召见各埠华侨“劝其就地兴办学堂培养子弟,并戒其勿染外洋习气”。为了"宏教泽而系侨情",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屡次派遣官员赴南洋调查学务。南洋查学成员中,较为重要的人物是钱恂董鸿祎。钱,字念[],曾随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因而增长了国际知识和外事才干。1899年他受任湖北留日学生监督而驻扎东京,1905年作为参赞官,随载泽等五大臣赴东西洋考察宪政,因而与五大臣中的端方得以结识。1906年他被学部特派为南洋查学委员。同时,学部还派遣专门司行走董鸿袆作为陪同。

详细信息

钱、董二位于1906年秋天抵达爪哇。爪哇是华侨比较集中的大岛,该岛首府巴达维亚的中华会馆已经在此前创办了中华学堂,开南洋华侨办学的先河。各埠此后虽创办了大量的学堂,但由于师资和教材均感不足,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华侨父老仍有送子弟回国读书的愿望。钱、董二人有见及此,鼓励华侨子弟回国读书,允以官费待遇。并往各埠华侨学堂视察,其间挑选了60多名侨生,准备分批返国。钱恂等除了立即向学部申报外,还致电两江总督端方,请他主持办学。12月份钱恂致端方电说:“爪岛学生通官音(指能讲普通话)可接中学程度者约三十人,志切归国读书,选地南京,川资日用自备,惟请官给食宿。并准学部电咨,以该侨民笃志内向,自宜因势拊循”。端方接此电,深知“大地造物”的哲理,主张秉着“百年树人的大计”,接纳这些来自外洋的华侨学生,让其有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恰逢学部根据钱恂的建议,也向两江总督端方征询意见,端方赞同其议,即奏请朝廷说:“爪岛侨民流寓远方,不忘归国,派生内渡,就学金陵,[xún]属爱国情殷,极堪嘉许,自当官备食宿,妥为照料。当经电饬该员钱恂等,允为照办。属其传语华侨,益相敦勉,札饬江宁提学使,俟该生等来宁,即查询志愿,分送各学堂业。嗣后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地侨民,如有愿送子弟来宁就学者,并当一律收取,以宏教泽而系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