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之夜

1938年发生在德国的屠杀事件
水晶之夜(德语:Kristallnacht[5],Reichskristallnacht[6],Reichspogromnacht[2],Novemberpogrome[3]),又称碎玻璃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纳粹在德国奥地利同时发起的袭击犹太人事件。这被认为是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7][8]因当晚许多犹太人的窗户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犹如水晶般发光,故得名。[9]
这一夜,在纳粹的怂[yǒng]和操纵下,德国各地的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化装成平民,袭击犹太人的住宅、商店和教堂。大约267座犹太教堂、7000多家商店和29间百货公司被纵火或损毁。街面上铺满了碎玻璃,仅玻璃损失就达到了600万马克,相当于比利时半年玻璃生产的总价值。夜晚,犹太人被从家中拖出,90~150人丧生,更多人遭到严重暴打。此外,大约3万名年龄在16岁至60岁之间的犹太男子在自己家中被捕,随后被送往了达豪、布痕瓦尔德萨克森豪森等集中营。[10][11][1][12]

事件背景

在早期的德国教皇认为自己有着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是消灭并驱逐在这个国家生活的这些犹太人。这种情绪也影响着普通人,并随着时间慢慢地发酵蔓延开来,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共有的潜意识。希特勒曾在自传《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的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最大的敌人、邪恶事物的根源、灾祸的种子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坏者。他上台后,犹太人的灾难就开始了。“水晶之夜的发生,正是纳粹德国有组织地清洗犹太人的开始。[4]
当然除了宗教历史原因和希特勒自身经历的原因,还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希特勒想要夺取犹太人所垄断的财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德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从1929年开始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雪上加霜。民众生活贫困,社会上充满了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对于《凡尔赛和约》的复仇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的统治,并提出了征服欧洲、争霸世界的扩张目标。然而,征服欧洲和争霸世界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军队的维持与扩张又需要巨额的资金作为支持。这样,比较富裕的犹太人手中的大量财产就成为纳粹垂诞的目标。二是需要通过树立一个敌人,把一切坏事都让他们背锅,让德意志人通过对共同敌人的仇恨而凝聚团结起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