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谶

古代巫士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
图谶(chèn),古代巫士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也常为王者[yīng]受“天命”的征兆。因为有些谶书附带图案,故也称为“图谶”。“图谶”二字连言,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上》。《河图》被认为是最早的图谶,《推背图》形式兼具图像、谶文和颂词,是典型的“图谶”范本。[6][1][5]
“谶”起源于先秦,虽不见于今存之先秦文献,但先秦典籍中普遍记载了谶验之事,如《尚书·洪范篇》集中讲述了天人相感的谶验观念。[7]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首创“天人感应”理论,[8]并得到了汉王朝的支持,成为两汉之际宗教神学思想的主导。[9]自此,本不相同的“谶”与“纬”逐渐合流,成为被称为“谶纬”的神学思想,并被运用于政治,并最终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工具和手段。[10]王莽摄政时期以图谶符命摄政,[11]将“图谶”列入官学[12]之后,刘秀也依靠图谶起家夺得统治,[9]“宣布图谶于天下”,将图谶称为内学。[10]魏晋以后,历朝统治者开始禁谶,[13]历经多次禁毁,图谶丧失甚多。[14]宋明时期,理学排挤谶纬之学。此后,经学、纬学彻底分家。[14]至明清之际,辑佚学的兴起,图谶又被纳入辑佚的研究视域[15]
图谶作为一种“预言”,其主要承袭了上古天人关系的思想,[16]阴阳五行的理论,[16]以及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学体系。[3]其内容通常是以“君权神授”为依托,以“帝王受命”为核心,通过祥瑞灾异、假托圣人以立言等方式,使受命系统更加充实。[17]图谶的兴盛对儒家[18]道教等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后世诗歌[20]、辞赋[21]、小说等文化领域。[22]

定义

图谶(chèn)即“谶书”,是中国古代谶纬文本的名称术语,[1]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也常为王者膺受“天命”的征兆。[5]说文解字》载“谶者,验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又名“符谶”“符命”,因为有些谶书附带图案,故也称为“图谶”。“图谶”二字连言,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上》。《河图》被认为是最早的图谶,东汉时期出现的“瑞图”一词,以及武梁祠的石画像中保存的祥瑞图,也是谶纬图文结合的表现形式。后来的《推背图》,其形式兼具图像、谶文和颂词,是典型的“图谶”范本。[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