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戬

北宋时期大臣
[jiǎn](1030—1076),字天祺,[1]幼年庄重老诚,不善嬉游。稍长,酷爱读书,不喜为雕虫之辞以从科举。父兄告诉他,古人云:“做官不是因贫穷,但有时确因贫穷而不得不为官”,他才勉强应试乡贡。20岁后登进士第,步入仕途,先后任陕州[wén]县主薄、普润县令、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灵宝渠州、流江、金堂等县事,改转为太常博士监察御史裹行、知公安、蒲城县事,改夏县转运使举、凤翔司竹监。[2]史书称他“爱民以诚,济济有术”。他以恻[]之心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向往古代夏禹后稷的为人:“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将人民不得其所,看做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他作县官总是先调查了解一县的风俗人情,发现重大问题立即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尽力去做。

人物简介

北宋时关中[méi]县人。张载之胞弟。

人物经历

在代理蒲城知县时,了解到这个大县百姓性情强悍,好争意气,斗殴、诉讼、偷盗、抢劫行为比起临县都要多。以前的县官一贯采用严苛的法律禁令加以惩治,而一些作奸犯科之徒,投机取巧,变本加厉,越发猖[jué]。戬到后,从治本上下功夫,放宽禁令条例,恳切教导,让人民理解逞凶使气违纪、犯法,损人利己,甚至两败俱伤,正大光明的人决不为此。有人争讼到了县庭,他必根据道理,深入剖析是非曲直、祸福利害,使人不犯法违令。他经常召集父老谆谆劝说,让他们教导子弟读书明理,自省过失,勤勉奋发,进取向上,羞作下流败德的事;又制备“记善薄”,凡百姓有小小的善行,即时予以登载,用以鼓励人民。他还仿效兄长任县令时的做法,捐献薪俸,具备酒食,于每月的良辰邀请邑之高年,聚会县衙,嘉勉慰劳,让他们的子弟陪伴侍奉,以此教导敬老之道。仅几个月,很多人深受教育,孝悌礼让,风俗大变,狱讼顿减,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