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二仙

民间传说之神
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2]。通常画像中的和合二仙,即寒山拾得,是天台山的两位高僧[6]。和合二仙形象为两个笑容可掬、蓬头垢面的和尚,一人手持荷叶莲花,谐音“和”,一人手捧宝盒,谐音“合”,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a][7]。因而,和合二仙图也常悬挂于婚礼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满[8]
和合二仙源自唐朝时期的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两个僧人[9]。寒山隐居天台寒石山,自号寒山子[10]。他平时言语怪异,行为疯癫,时人称其为“疯狂子”。拾得丰干在赤城道旁捡来的弃儿,故称拾得。他进寺后,与寒山结为挚友[7]。二人朝夕相处,吟诗作对,情同手足[9]。唐贞观年间,二人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后来改名为寒山寺)任住持,[11]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山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9]寺院中的寒拾殿里,供奉着寒山拾得木雕金身[8]
2007年6月,“和合二仙传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008年5月,天台县举办了“天台山云锦杜鹃节暨和合文化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百位海内外学者就“和合二仙传说”产生、发展、影响,以及传说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2014年,天台县成立了寒山文化研究会,为“和合二仙传说”的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12]

人物来源

“和合”二字首见于甲骨文,起初单独使用,时至周朝实行礼乐制度,“和”被用来表达音乐的韵律和谐、祥和之意;“合”被用来表达合作、结合之意。春秋时期,“和合”开始连用,其中以儒家“和而不同”、道家“冲气为和”的观点最为深刻。秦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教化百姓,结合儒、道、墨三家思想,形成中华传统“和合”文化观念。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央到地方,“和合”文化不断完善与发展,全方位融入百姓生活,规范着百姓的日常行为。“和合二仙”是“和合”文化的视觉载体,对文化传播、百姓审美与思想教化产生了深远影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