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

中国传统织物
天鹅绒是以绒经在织物表面构成绒圈或绒毛的丝织物名,又称漳绒,因起源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地区而得名。明代已有大量生产,是中国传统织物之一。因为采用优质桑蚕丝进行编织,所以天鹅绒的手感极佳,且泛有光泽。在古代,天鹅绒面料的织物是皇室御用,因此烙印上“华丽”的美名。[1]有花、素两类[2],如北京明定陵出土的双面天鹅绒四合如意绣龙补女衣[3]、蓝色单面天鹅绒女衣。[4]
天鹅绒由漳绒演变发展而成。清代时主要产地在南京,后传至苏州,与漳绒一样都有很大的生产规模,为供奉皇室的高贵丝织产品之一。在织物结构上,天鹅绒采用六枚变化斜纹,利用起绒杆在织物表面形成绒圈状。由于该织物所绘制的图案随意性较大,题材可以是花卉、动物、书法、印章等,构图可以是连续的清地纹样,也可以是具有艺术效果的独立纹样,因此它不受织造工艺的限制而能够变化自如,唯一要求是纹样设计必须由块面和较粗线条构成,图案性较强。天鹅绒常被制作成匹料、件料、服装、服饰及工艺靠垫、壁挂等。其用途十分广泛,还远销日本葡萄牙荷兰新加坡等地。[5]
2007年3月,天鹅绒织造技艺又成功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传承人戴春明于2008年12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二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戴玲于2016年1月被镇江市文广新局公布为第三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

特点

天鹅绒,明清两代最为兴盛。有花天鹅绒和素天鹅绒二种。花天鹅绒是指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割断成绒毛,使之与未断的线圈联同构成纹样;而素天鹅绒则其表面全为绒圈。一般天鹅绒用蚕丝作原料或作经线,以棉纱作纬线,再以桑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便织入一根起绒杆(即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即成毛绒。毛绒如何起是依纹样设计。构成织物的纹样有两种形式:一是绒花缎地、即漳缎;一是绒地缎花,即天鹅绒。其特点是少有织地,有单、双色,或嵌金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