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语言

早期的编程语言
LOGO语言是一种计算机语言,是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西摩·佩帕特教授研制出的。由于LOGO语言既有较强的功能,又比较容易掌握,所以把它作为在小学进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最佳选择。它不仅适合小学生学习,而且对于计算机初学者也适用。[1]
LOGO语言在国外,如美国英国日本,在选用计算机语言时,小学多数选用 LOGO语言作为入门语言。有些非英语国家,如日本还发展了有日本特色LOGO语言,即能处理平假名和汉字,这在日本的孩子中间普及LOGO有着特殊的意义。 国外非常重视LOGO语言,因为LOGO语言是一种适合于儿童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让计算机教育儿童,使他们通过程序设计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从而逐步学会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2]

简介

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西摩尔·帕伯特专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种叫LOGO的计算机语言,是一种易学、易懂、易于掌握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出发点是将原本较为枯燥的程序设计形象化,希望学生不要机械地记忆事实,使学生在掌握了为数不多的LOGO原始命令后,能在发现和探索中学习,通过操纵屏幕上的海龟来学习编写程序,强调创造性的探索能给学生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它具有三部分功能:一是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命令与过程的编辑,使学生们了解成年人是怎样进行文字编辑工作的;二是驱使海龟移动业绘出各种图形的功能,即海龟作图功能;三是字表处理与数值处理的功能。
LOGO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它是交互式的,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编程环境;它不仅具备多种优秀程序设计语就能掌握LOGO的基本绘图指令,高年级学LOGO程序设计自然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