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背青鳉

鳉形目青鳉科鱼类
弓背青[jiāng]学名Oryzias curvinotus),又名曲背青鳉,是青鳉科、青鳉属的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香港)和越南。体形细小延长,侧扁,头部及体背平直,胸部呈圆凸状。在野外,从背面观察,弓背青鳉的头顶部至背鳍前端呈狭长的“V”字型亮银白色反光,而背鳍后至尾柄则呈亮蓝色反光。水族缸中观察时,体呈淡青黄色,透明可见脊柱骨及主要血管分布,腹部呈灰银白色,尾鳍正截形,无分叉,各鳍第一鳍条侧常见淡黄色,尤其尾鳍上下两侧较明显。弓背青鳉的繁殖期为春季,雌雄鱼腹鳍、臀鳍无明显黑灰色,雄鱼臀鳍展开成平行四边形。属于群居、昼行、杂食性次生淡水鱼类,栖息于大小河溪中下游以下河段,以及邻接湿地池沼与水田。性格温顺,对水质要求不高,生长迅速。成鱼及幼鱼主要摄食藻类原生动物、昆虫、甲壳类桡足类枝角类等微型水生动物,以及它们的遗骸。弓背青鳉的种名来源于其形态特征,背部隆起呈弯弓状,这是成年个体(尤其是雄鱼)独有的形态特征。背鳍至吻端是弓背青鳉体长的81.6±1.3%,这是与其他青鳉鱼类的区别及种名确定的关键特征。此外,雄鱼臀鳍、背鳍最后鳍条较短,鳍条膜呈现显著凹缺,最长臀鳍条位于臀鳍后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动物学史

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是在1927年,美国鱼类及鸟类学家尼科尔斯(John Treadwell Nichols,1883-1958)与美国两栖爬行类学家波普(Clifford Hillhouse Pope,1899- 1974),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集刊(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第54卷2期中,根据采自海南岛那大的标本,以“弓背虾鳉(Aplocheilus curvinotus)”的学名首次被记载。过去对弓背青鳉的分类及相关研究主要是中国以外,尤其是日本。中国香港有关“弓背青鳉”的文献,见于藻类学家霍吉斯(韩国章,Ivor John Hodgkiss,1943- )与香港大学文锡禧(Man Shek Hay)在1981年出版的《香港淡水鱼类》 (Hong Kong Freshwater Fishes),以“青鳉(Oryzias latipes)”之名记载,为其同物异名。

形态特征

背鳍6-7;臀鳍19-22,胸鳍8-9;腹鳍6;尾鳍17-21;体侧纵列鳞数目27-30。弓背青鳉体修长,眼大,口上位。浸制标本体侧有一黑色纵线,未发现侧线。体长15.82-24.55 毫米,为体高的3.68-4.56倍,为背鳍至吻端的1.19-1.26倍,为臀鳍始点至吻端的1.48-1.82倍,为肛门至吻端的1.63-1.86倍,为头长的3.56-4.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73-1.2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