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兼士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沈兼士(1887年-1947年),名臤,一名臤士、坚士,笔名兼士,[1]浙江吴兴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沈兼士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一。[2][3][4]
沈兼士19岁留学日本,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从1913年起,沈兼士先后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中法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和辅仁大学等校国文系教授。1922年1月,北大国学门成立,沈兼士任国学门主任,主持领导了国学门对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北大国学门成为近代最早整理内阁档案的学术机构。1922年4月1日,沈兼士与沈士远钱玄同朱希祖等学者联名发出通告,向国人公告溥仪盗卖《四库全书》之事。迫于国内各界人士的压力,清室只得放弃出售《四库全书》。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沈兼士任理事会理事。从1929起,沈兼士先后担任文献馆副馆长、馆长,一直主持文献馆对清代档案史料的发掘、整理、出版工作。抗战期间,沈兼士曾滞留北平,组建“炎社”,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47年8月2日,沈兼士在家宴请杭立武,席间沈兼士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后亡故。[4][2]在故宫博物院任职期间,沈兼士组织编辑出版《文献丛编》、《史料旬刊》和《清代文字狱档》等30余种书刊。沈兼士任文献馆馆长时,先后撰写了6篇有关明清档案管理的论著,将历年经验总结编成《整理档案规程》,对明清档案管理和档案学做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贡献。在语言文字学方面,沈兼士主要著作有《广韵声系》(主编)《段砚斋杂文》、《文字形义学》、《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从古器款识上推寻六书以前之文字画》和《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等。[1] 

人物简介

个人简历

沈兼士(1887年-1947年),名坚士,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1887年7月31日出 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1905年19岁时与兄沈尹默自费东渡日本求学,入东京物理学校。时章太炎先生居东瀛,沈兼士拜其门下,并加入同盟会。归国之后,先后任教于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1922年在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国学门,任主任。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一。沈兼士创立汉语“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学说,是清末档案整理的开拓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并写作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抗战期间,曾任《鲁迅全集》编委,参与组织抗日团体“炎社”。在训[]、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独有所识,建树颇丰。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