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
托马斯主义是指以托马斯主义为基础的教育哲学。出现于 19 世纪末的一种天主教哲学。1879 年,教皇利奥十三世发表通谕,宣布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为天主教官方哲学,遂使托马斯主义开始以新的形式得以复活。1923 年,教皇庇护十一世发表的通谕,确认新托马斯主义在天主教中的地位。以后广泛流行于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美国。主要代表有马里坦等人。在 20 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情况下,调和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成为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

概况

1879年8月4日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颁发《永恒之父》通谕,宣布按照托马斯的思想重建基督教哲学,比利时神父C.曼尔西埃根据教皇旨意筹办,并于1894年1 月出版的《新经院哲学评论》中,正式提出新托马斯主义或新经院哲学这一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它以比利时卢汶大学的高等哲学研究所、梵蒂冈圣托马斯学院巴黎的天主教学院、米兰天主教大学为中心,向西欧各国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传播到美国波士顿加拿大多伦多南美洲墨西哥城等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J.马里旦、┵.H.吉尔松德国的M.格拉布曼(1875~1946)、D.弗里斯,瑞士的J.M.波亨斯基,奥地利的G.A.韦特尔、比利时的V.斯丹贝根和意大利的法勃洛等。
新托马斯主义代表人物
从19世纪末起的半个多世纪里,新托马斯主义致力于理性和信仰、科学和宗教、经验和超验、人类和上帝、人性和神性、个人和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调和,企图建立一个以上帝为中心的综合体系。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根据基督教宣传现代化的方针,否定了把新托马斯主义作为官方唯一哲学的提法。但新托马斯主义继续渗入各个领域,并采取多种形式,试图与现象学、人格主义、存在主义夏尔丹,P.T.de的准灵主义的进化论等哲学流派和理论相结合,以构造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形态的基督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