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事变

1933年在福建发生的抗日反蒋事件
福建事变史称“闽变”,是李济深、陈铭枢、蒋光[nài]、蔡廷[kǎi]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以反蒋抗日为号召的政治与军事事变。[1][2]
自1931年起,南京国民政府与两广地区矛盾加深裂,蒋介石多次出兵到中央苏区“剿共”,消极对待日本入侵。1932年淞沪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对日政策,参加淞沪抗战十九路军与蒋介石决裂,面临解散。经十九路军主脑人物陈铭枢等力争,蒋介石以“剿共”为名调十九路军入闽。[3][4]1933年5月,陈铭枢决心以十九路军为基本力量,进行反蒋抗日活动,确立为“联共反蒋抗日”方针,与红军达成了停战协议。[5][6]1933年11月20日,陈铭枢、李济深等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召开临时代表大会,宣布建立福建人民政府,并成立生产人民党。[7]蒋介石随即从进攻苏区的主力军中抽调十五万大军讨伐十九路军。[8]
1933年12月,蒋军接连入闽,福建人民政府仓促应战,将十九路军主力抽调回福州附近。[9]蒋军从江西境内进入闽北,围困重镇延平(今福建南平)、古田、水口,十九路军闻讯,仓促西去救援。结果援军还未赶至,延平、水口就相继失陷,古田也被包围,福州门口洞开,十九路军主力又拟南撤。1934年1月,古田军队投降,福建人民政府仓促迁往漳平,准备以龙岩为基地继续反蒋。此时十九路军第二军军长毛维寿等已被蒋介石收买,逼迫总指挥蔡廷锴离军,十九路军接受蒋介石改编。1月30日,十九路军番号被取消,不久被分解[dài]尽。[10]2月11日,蒋介石宣布福建事变彻底解决。福建事变的主要领导人李济深、陈铭枢、黄琪翔、章伯钧等辗转逃亡香港等地。[11]
福建事变失败,在于缺乏有力的领导核心、军事上决策失误、财政空虚、兵力悬殊、缺乏群众基础等原因。[12]但它为后来全面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并促使蒋介石的对内统一策略发生改变,开始积极筹划和实施东南国防计划;为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提出的第三党的平民革命理论提供了实践机会;并对中共对敌方针及建国方略形成积极影响。[13]1988年,纪念蒋光鼐诞辰百年时,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曾认为,虽然福建事变由于内外各种因素失败了,但是它标志着国内党内部在抗日还是妥协这个问题上分歧加深、矛盾激化,推动了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的进一步集结和发展。[14]

事变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