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枢

民革创始人之一
陈铭枢(1889年10月15日—1965年5月15日),字真如,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是客家人,北伐将领,抗日名将,从军而信佛,[5]是民国时代国民党上将,铁四军的元老,[5]民革创始人之一,曾任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民国政府军事委员、广东省政府主席,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
陈铭枢早年加入同盟会,先后入黄埔陆军小学、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保定军官学校学习。辛亥革命后,陈铭枢参加讨袁战争,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加入粤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东征后,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陈铭枢任该军参谋长兼第十师师长。北伐期间,陈铭枢率部取得平江大捷,先后攻克汀泗桥、贺胜桥,被誉为“铁军名将”。武昌光复,陈铭枢出任武汉卫戍司令;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自任军长。1927年3月,陈铭枢脱离武汉国民政府,依附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成为蒋介石的宁府要员。1928年12月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1]
1931年4月,陈铭枢被陈济棠、胡汉民和汪精卫排挤,被迫卸任广东省主席并赴日。同年6月,陈铭枢回国参加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随着战事发展,陈铭枢逐渐对蒋介石的专权独裁产生不满,并与邓演达密谋反蒋,率第十九路军进入福建建立第三势力。但因“九一八”事变爆发而未成形。1931年9月,陈铭枢出面调停宁粤分裂,并出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后代理行政院长。在随后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陈铭枢当选为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不久因蒋介石、汪精卫重掌国民政府大权,陈铭枢被迫辞去行政院副院长之职。随后,陈铭枢指示十九陆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对来犯的日军奋起反抗。在蒋介石、汪精卫的逼迫下,陈铭枢卸去所有职务,被迫于1932年10月游历欧洲。第二年5月陈铭枢回国后经与国民党反蒋派和中共联络,于11月22日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蒋决裂。两个月后即告失败。[1]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铭枢主张团结抗日,1943年同其他国民党民主派人士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抗战胜利后,陈铭枢积极联络各方反蒋,在民革成立后,出任民革中央执行委员。国共内战期间,陈铭枢积极从事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策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陈铭枢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部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5年5月15日,陈铭枢在民革中央参加座谈会时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1]
在陈铭枢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习仲勋称赞陈铭枢:“陈铭枢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一位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为我国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