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和生(1946年8月—),男,祖籍福建福州,生于湖北武汉,中国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前所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能实验物理,曾参与多个国际大型物理实验,并在粒子探测器设计和优化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陈和生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工作经历丰富,曾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等职务,1984年11月,陈和生回到中国,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并在2008年起担任全国人大代表。[2]2017年5月,陈和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3]

人物经历

陈和生1946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70年3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2][4]1984年5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6月-1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博士。11月,已经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了半年博士后研究的陈和生回到中国,决心为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和高能物理所在中国率先进行博士后流动站试点并获得成功,陈和生成为中国第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从1984年开始博士后试点,陈和生在唐孝威先生领导的项目组中,实实在在从一线工作做起,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
9月,邓小平在北戴河接见丁肇中教授,丁教授谈到Mark-J实验培养的博士到高能所博士后的安排。“丁肇中教授很支持陈和生在北京的工作,提供了一台Micro-VaxII计算机,相当于当时高能物理所最大一台计算机Vax785容量的60%,使陈和生能够在高能所进行L3实验的蒙特卡洛模拟和探测器的设计和优化工作,对陈和生在北京工作帮助很大。”
1988年,陈和生和同事们一起欢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对撞成功,见证中国终于也有了最先进的研究物质微观世界的“武器”,成为世界八大加速器中心之一。这被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