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菜

菊科苦苣菜属植物
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菊科Asteraceae苦苣菜属Sonchus)植物,别名滇[mǎi][1]、苦菜、滇苦菜、田苦荬菜、尖叶苦菜[2],生长在山坡或山谷林缘、林下或平地田间、空旷处或近水处,海拔在170-3200米之间,原产自欧洲,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2],在中国分布于福建、湖北、山东辽宁、新疆、西藏等地[3]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根部呈圆锥状,垂直直伸,须根多数纤维状。茎直立,单生,高度在40-150厘米之间。基生叶羽状深裂,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或大头羽状深裂,倒披针形,或不裂,椭圆形、椭圆状戟形、三角形、三角状戟形或圆形,基部渐窄成翼柄,全叶裂片边缘及抱茎小耳边缘有急尖锯齿或大锯齿,顶端急尖或渐尖,大小不等,两面均光滑无毛。头状花序通常排成紧密的伞房或总状花序或单生茎顶。总苞形状为宽钟状,总苞片3-4层,排列成覆瓦状,向内层渐长,小花多数,形状为舌状,颜色为黄色。瘦果颜色为褐色,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披针形,两面各有3条细脉,肋间有横皱纹,冠毛白色。花果期在5-12月[3]
苦苣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能[4],并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可供食用[5],同时是一种良好的牲畜饲料[2]

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记载“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作用,又可疗“肠[]脾渴热,中疾恶疮。久服耐饥寒,高气不老。”《本草衍义》中记载为“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hóu]自落。”《神农本草经》记载其“苦菜,味苦寒,去五脏邪气,厌谷胃痛,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神农食经》则称“苦菜宜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痰疮利小便、少睡,去痰渴,消宿食。”[5]《嘉佑本草》综合诸说,讲其利用有三:清热,凉血,解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