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病的病原体
李斯特菌(英文:Listeria Monocy Togenes),又名单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氏菌,[1]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胞内兼性寄生菌,属于厚壁菌门,生长温度1.5~45℃,能够在低温、高盐和低氧条件下生长,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中引起严重的李斯特菌病,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美国大约20%–65%的食源性感染死亡病例都是由李斯特菌引起的。[2]
由李斯特菌引起传染病表现为家禽发生脑膜炎、败血症、流产、坏死性肝炎、心肌炎单核细胞增多,人类常见脑膜炎、妊娠感染及败血症。[1]李斯特菌主要传染途径是通过受污染的水和食物。[3]减少李斯特菌风险的关键是减少食物放入冰箱前的污染,李斯特菌可以通过高温消除(温度必须超过70℃且持续2分钟以上)。[4]
李斯特菌名称来源于1926年英国南非裔科学家穆里在病死的兔子体内首次发现了一种病菌,1940年,为纪念近代消毒手术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约瑟夫·李斯特,第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上该病菌被命名为李斯特菌。[4]2019年10月7日,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宣布召回逾千种肉类商品。原因是其可能被李斯特菌污染。[5]2022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发布了与冰淇淋有关的李斯特菌暴发的调查通知,此次暴发导致10个州的23人感染李斯特菌,其中22人住院,1人死亡,5人在怀孕期间感染,1人流产。[4]

概况

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十个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