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棻

清朝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
李端[fēn](1833年-1907年),字苾园,祖籍湖南衡州府清泉县,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清末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曾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等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首倡者[1]
1872年,李端棻出任云南学政,开创了文教事业的新局面。1896年,时任刑部左侍郎的李端棻向清廷呈上《请推广学校折》,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并设计了新教育体系的办学方案。李端棻于1898年7月24日上《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折》。维新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被撤职查办,发配新疆。1901年,被赦回原籍贵阳。1902年李端棻与于德楷、乐嘉藻、李裕曾等在籍官绅发起创办了贵州第一所公立师范学堂。1906年,李端棻与唐尔镛、华之鸿、任可澄等官绅发起成立贵州教育总会筹备会,致力推动近代贵州教育的发展。1907年11月17日,李端棻与世长辞,享年75岁,葬于贵阳永乐乡[2]
李端棻享有“中国近代教育之父”的美誉,因其积极推进戊戌变法、倡导教育改革创新、倡议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而载入近代史册[3]

人物生平

李端棻,字苾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人,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由叔父李朝仪教养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