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白粉病

俗称花脸
山楂白粉病又称弯脖子或花脸,病原是子囊菌亚门真菌Podosphaera oxyacanthae (DC) de Bary。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及果实。主要危害新梢、幼果及叶片。嫩芽发病,开始时出现褪色或粉红色的病斑,嫩芽抽发新梢时,病斑即迅速蔓延到幼叶上。尤其是在苗期危害较大。在苗圃中,发病轻者苗木生长衰弱,枝条纤细,当年不能嫁接;发病重者苗木常常枯死。
山楂白粉病一般野生山楂比栽培的山楂树发病严重。一般年份大山楂树发生不太严重,但春旱严重的年份发病较重,可造成幼果大量脱落及果实畸形,并影响第2年的新梢抽生和花芽分化,对产量影响很大。
山楂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搞好果园卫生,秋季清扫果园及苗圃,烧毁病叶、病果,减少侵染来源。同时,应注意刨除山楂树下的根蘖,并铲除园内及其周围的野生山楂苗。再加强栽培管理,控制好肥水,不偏施氮肥,不使园地土壤过分干旱,合理疏花、疏叶,改善通风透光。最后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症状

山楂白粉病主要为害新梢、幼果及叶片。嫩芽发病,开始时出现褪色或粉红色的病斑,嫩芽抽发新梢时,病斑即迅速蔓延到幼叶上。叶片两面布满白粉,白粉层较厚,呈绒毯状,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新梢被害后,节间变短,叶片狭长卷曲,严重时扭曲纵卷,甚至干枯。枝条上也布满白粉。6月中旬以后,叶上病斑转为紫褐色,并产生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闭囊壳。患病新梢生长极为衰弱,严重者幼苗枯死。幼果在开花后开始发病,病斑多发生在近果柄处,上面覆盖白粉,果实向一方弯曲,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到果面。发病较早的果实大部分从果柄痕处断落。中后期被害果病斑硬化并产生龟裂,果实畸形且着色不良。果实近成熟期发病,果面产生红褐色粗糙病斑,果形正常,病斑对果实生长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