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菟丝子

旋花科菟丝子属植物
菟丝子是一种生理构造特别的寄生植物,其组成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以维生,更进一步还会储存成淀粉粒于组织中。中药菟丝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菟丝子、南方菟丝子金灯藤等的种子,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效。[1][2]

形态特征

菟丝子无根,叶已退化成鳞片状。日本菟丝子茎肉质,多分枝,形似细麻绳,直径1~2毫米,黄白色至枯黄色或稍带紫红色,上具有突起紫斑。花小而多,聚集成穗状花序苞片和小苞片鳞状,卵圆形;花萼碗状,5裂,背面常有紫红色瘤状突;花冠钟状,绿白至淡红色,顶端分5裂,裂片稍立或微反折;雄蕊5枚,花丝无或几乎无,花药黄色,卵圆形;花柱细长,合生为一,柱头两裂。果实为[shuò]果,卵圆或椭圆形,内有种子1~2粒,略扁有棱角,褐色。中国菟丝子其茎较细,直径1毫米以下,黄色。花柱头为头状,蒴果球形,内含种子2~4粒,且种子较小。

侵染循环

菟丝子以成熟种子脱落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在广西南宁也有以藤茎在被害寄主上过冬。以藤茎过冬的,翌年春温湿度适宜时即可继续生长攀缠为害。经越冬后的种子,次年春末初夏,当温湿度适宜时种子在土中萌发,长出淡黄色细丝状的幼苗。随后不断生长,藤茎上端部分作旋转向四周伸出,当碰到寄主时,便紧贴在上缠绕,不久在其与寄主的接触处形成吸盘,并伸入寄主体内吸取水分和养料。菟丝子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和藤茎繁殖两种。靠鸟类传播种子,或成熟种子脱落土壤,再经人为耕作进一步扩散;另一种传播方式是借寄主树冠之间的接触由藤茎缠绕蔓延到邻近的寄主上,或人为将藤茎扯断后有意无意抛落在寄主的树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