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漆印

起源于古代春秋时期的印章
火漆印,又叫封蜡火漆蜡、封口漆,是人们在重要文书、信件、包裹等的封口处滴上烧化的火漆,趁热盖上印章,留下带有图案的遗迹,用以记录相关信息(类似现在的邮戳),并确保内容物的安全(如果有人私自打开,会造成火漆破损)。[1][2][7]
火漆印起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当时人们用刀刻或用漆将文书写在竹简或木札上,用绳捆好,在打结处塞进一块胶泥,然后在胶泥上盖印,这块泥印就叫“封泥”。封泥传入西方后,封粘材料改为蜡质,即用蜂蜡、威尼斯松脂和朱砂组成的混合物取代胶泥。[3][4]
1626年,法国人鲁索将不同比例的焦油、朱砂和来自印度天然漆混合加热,形成一种新的粘合材料——火漆,呈红色或棕红色。现在人们常用的火漆,则是用松脂、石蜡、焦油及颜料混合加热制成的火漆棒或火漆颗粒,颜色丰富。[3][4]
由于火漆印具有防拆、不易伪造、耐用久等特点,如今火漆印用作国内外的信函封印与设备封印,也用于工艺美术创作与装饰,并且成为了中国文物进出境的专用章。[8][9][10]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