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英语:continental crust)是岩石圈的一部分,覆盖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现为大陆、大陆边缘海以及较小的浅海。它主要由较轻之硅铝质岩石如花岗岩变质岩组成,偏向酸性。相对于海洋地壳,大陆地壳的成分较丰富。大陆地壳就像冰山浮水一样浮于地幔之上,在地面上可见的山脉只占其厚度的一部分,实际上,一般大陆地壳的厚度在20至80公里之间。大陆地壳化学组成以硅铝质为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岩石:一类是地壳上部的相对未变形的沉积岩火山岩堆积,另一类是已经变形变质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带。后者构成地球表面的山脉或在地壳深部,前者多在地壳表层的盆地及其边缘。地壳可以承受强烈的板块构造运动,所以目前能寻找到38亿年前的地壳。大陆地壳的厚度不均一,一般在20至80公里之间,这种厚度的变化反映了地壳在不同地质时期所经历的构造活动和地壳演化的复杂性。

主要特征

大陆地壳指主要分布在大陆上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部分(大陆架、大陆坡和内海)的地壳。其构造比大洋地壳复杂得多。它自上而下由沉积岩层、硅铝层硅镁层所组成,平均厚度为35km,但很不均匀。在构造稳定区厚度较小,在构造活动区厚度则急剧变大,高山区最厚可达60~70km,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可达70~80km。岛弧虽在海洋中,但其地壳性质属近似大陆型,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是过渡地壳。大陆型地壳的上部,其平均密度为2.7g/cm3,地震纵波的速度在此为6.2km/s。

厚底变化

有研究结果显示,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中山站下的地壳厚度约为3800米;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随着纬度的升高,地壳厚度逐渐增加;在距离昆仑站约450公里的飞鹰营地的地震台下,地壳厚度达到5800米;随后又开始减薄,在距离昆仑站约200公里的一个地震台下,减薄至4700米;最后快速增厚,昆仑站下的地壳厚度达6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