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经济

战争状态下经济活动的总称
战时经济(wartime economy),战争状态下由战时政府全面控制和干预国民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经济部门、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的总称。通常是经过动员转换的国民经济。[1][2]

简介

战时经济是伴随着战争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交战双方主要使用刀、枪、箭、盾等冷兵器作战,战时经济保障的物质内容主要局限于粮[]、马匹、装具等,物资储备和交通运输是战时经济的主要内容。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军队提供了更多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使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和破坏性显著增大,战前储备已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要,战时生产和物资筹措任务加重,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战争与财政的关系,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局限于是否遭受战时征用、掠夺和没收所带来的经济打击。

基本特征

社会经济的活动以优先保障战争需要为主要目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强化,企业和居民的自主经济行为受到部分限制;军工生产膨胀,民用生产缩减;税收增加,通货膨胀,居民生活不稳定,生活水平下降。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高技术战争中,出现了新特点:战争爆发的突然性要求国民经济具有快速、高效的平战转换能力;战争规模和持续时间的有限性要求战争经济规模扩张和收缩适度控制,战费筹措方式也应控制在税收、捐赠等有限的形式之内;战争中高技术的大量使用要求突出各种资源的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