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

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
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称斜谷路。褒斜道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贯通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全程249公里。[1][2]
作为古代关中越过秦岭通向南部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商丹盆地的六条要道之一,褒斜道是在中国历史上开通开凿修建最早而行旅最为繁盛亦最为捷近的一条,自关中到汉中,由褒斜道穿行,不用翻越大的高危的山岭。[3]前314(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秦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大军即经此道,原来的谷道此时已开凿成能通过大部队和[]重的栈道了。公元前266年,范雎担任秦国宰相后,决定创修褒斜栈道,大力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此后,褒斜道一直是南北兵争军行和经济、文化交流必行之道,《史记·货殖列传》载 :“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wǎn]毂其口。”之后,褒斜道屡修屡废,有烧绝,有大水冲毁,山体崩塌,阻断栈阁。数梁[tān]摧,则全路不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1][3][4]
褒斜道南段的石门是中国最早的人工山体隧道,建成于东汉永平九年(66年),可两车并行。石门内外及附近山体上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摩崖石刻。1961年,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9年因修建石门水库,将“石门十三品”搬迁市博物馆内陈列保护。1975年,水库大坝按设计高水位蓄水,栈道石门及将军铺、褒姒铺、《栈道平歌》摩崖(即“八个碑”)等古迹和栈道遗迹都淹于水库中。[5][2]

建设背景

褒斜道开辟于史前时期。《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周原出土的甲骨文周文王“伐蜀”记载。后周幽王征伐褒国得美女褒姒。甲骨文记载周文王“伐蜀”虽未指明具体路线,但褒斜道的入口斜谷口就在周原以南,因此,周文王当和周幽王一样,都是经褒斜道向陕南进军。春秋时期,“秦文、(孝)[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史记·货殖列传》),秦蜀间经褒斜道多有贸易往来。至秦昭襄王时(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将褒斜道的山谷道路凿筑为栈道,使之“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成为战国时期秦蜀间的交通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