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水

湘江的支流
蒸水,又称草河、承水、丞水,是湘江的一条较大支流,全长约200公里(一说194公里),流域面积为3470平方公里。它发源于湖南省邵东市的简家陇乡蒸源村,经过衡阳县金兰镇,呈“乙”字型,再流经衡阳县三湖镇渣江镇台源镇西渡镇衡南县三塘镇,最后经过呆鹰岭衡阳市蒸湘区石鼓,在石鼓公园处石鼓书院石鼓咀草桥流入湘江。历史上,蒸水对沿岸人民危害较大,但在20世纪60、70年代进行了重点治理,裁直河湾,开挖新河道,修筑防洪堤,基本上根除了洪害。在蒸水上设有蒸水入湘江口水站。自然落差为230米,年均流量为60.7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02万千瓦。1963年,对蒸水最下游衡阳市区黄沙湾段的截弯取直工程最为著名。[1]

干流概况

蒸水是湘江的一条支流。据《清泉县志》记载:[]案蒸水前汉书作承,后汉书作蒸,唐时作蒸,实一字古今异文耳。沿河水气如蒸,故名蒸水"。蒸水又名草河。它发源于祁东邵东交界地带(西北方是资江支流邵水流域了),流经邵东、衡阳、衡南三县。沿岸较大的市镇有佘田桥,水东江、金兰寺,大安乡,洪罗庙渣江,台源寺,西渡,英陂、新桥,呆鹰岭衡阳市。流入蒸水的较大的支流有岁河,柿竹水,岳沙河、演陂水,武水,清化河,柿江,石狮港等35条。蒸水在我县境内于上游的千金桥入境,下游直至草河口入湘,成茹乙一字形流经金兰、大安,洪市,渣江,台源、西渡,呆鹰岭六个区,22个公社。河流流域面积3,471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94公里,其中流经我县地段为146公里。蒸水系山溪季节性河,河水陡涨陡落。沿河滩险有蒋家滩、花江滩、罐子滩、长滩、渡头滩,石门滩,王陂滩,秋冬水涸,群滩毕露。自金兰至龟石渡54公里,河道穿行于深山峡峪之中,蜿蜒曲折,礁石林立,平均坡降0.84%,河宽70一100公尺,不便通航。龟石渡至西渡47.3公里,平均坡降0.42%,河面开阔,地势平坦,河道平直,河宽在100公尺以上,可通舟[]。解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建了英陂、西渡,台源,花滩,渣江,三湖,龙口、江口,高田、狮山、金星等河坝,在灌溉,发电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蒸水下游(草河口至新桥)两岸筑有防洪堤,春夏水满,可通帆船。
蒸水,又名草河(古称承水),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邵东县简家陇乡合兴村活塘冲[zào](毛荷殿乡郑家冲),于衡阳市石鼓咀草桥入湘江,整个流域面积3470km2,河长194km,河流坡降0.54‰。在邵东县水东江镇南塘村出县境,县内流域面积562.76km2,河长48.13km,干流坡降1.69‰,辖邵东县堡面前乡石株桥乡灵官殿镇、野吉坪镇、佘田桥镇、简家[lǒng]乡、杨桥镇、水东江镇8个乡镇,河道曲折度2.42,先后汇纳邵东县境内大小支流98条,其中河长大于5km的有18条。除灵官殿镇民安村2km河段形成狭谷外,均有开阔的河谷,阔口庙以上流域面积156.1km2,四周峰峦环抱,海拔高程在400—650m,中间地势开阔,素有“小盆地”之称。整个流域境内花岗岩母质风化严重,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道淤塞。流域内植被情况一般,森林覆盖率为25.7%。
衡阳县金兰镇入境,呈“乙”字型,流经该县洪市镇三湖镇渣江镇台源镇西渡镇衡南县三塘镇蒸湘区呆鹰岭镇等地,在衡阳市石鼓书院汇入湘江。历史上蒸水对沿岸人民危害较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蒸水进行了重点治理,裁直河湾,开挖新河道,修筑防洪堤,基本上根除了洪害。蒸水在衡阳县境内流经的范围最大,是衡阳县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