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钧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高元钧(1916年3月29日-1993年3月3日),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宁陵县张弓乡西四里和庄人,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快书“高派”艺术的创始人。[1][2][3][4]
他的艺术生涯始于童年时期的卖唱乞讨,后在南京戚永立为师,学习山东快书。[5]1930年,高元钧跟随师叔傅永昌泰安岱庙,主要说唱“武老二”。1936年春,趁东岳庙会之机,20岁的高元钧又和四哥高元财来岱庙西华门游乐场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4][6]20世纪40年代起,高元钧将快书中的淫词秽语净化,改“荤口”为“净口”。他吸取、融汇姊妹艺术的精髓,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7]1946年复至南京献艺,参加了由进步人士组织的“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大会。翌年,又参加了由左翼作家们举办的“纪念‘五·四’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示威演出活动。[7]1949年6月21日,高元钧将“武老二”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他被认为是“高派”山东快书的创始人。[5][7]1950年他赴天津献艺,演唱了《生产就业》《一封双挂号信》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唱段。1951年,他被天津工会评为市二等劳模。[8]1951年抗美援朝慰问时,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9]1956年,高元钧加入中国共产党。[1]1993年3月3日,高元钧在北京逝世。[1]
高元钧代表性的节目有《鲁达除霸》《李逵夺鱼》《赵匡[yìn]大闹马家店》,以及《一车高粱米》《侦察兵》《智斩栾平》等。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性节目,是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10]他被称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曲艺作家、曲艺改革家和曲艺教育家。历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高元钧是新中国曲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山东快书艺术的命名者和引领者。[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