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中国民族吹管乐器之一
管子,又称[][]中国传统双簧管乐器,中国古代西域龟兹人发明,名称也是从古龟兹语音译来的,从汉代传入中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2]
唐代筚篥最为流行,在很多现存的乐队的壁画中都能找到筚篥。[1]唐代安节著《乐府杂录》中说:“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名悲篥,有类于茄。”筚篥最初是龟兹牧人的乐器,与胡笳、角、笛十分相似,经历了由羊骨、羊角、牛角、鸟骨制作改用竹子制作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是在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
管子构造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音色响亮、清脆、音量大,表现力很强。管子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经过变化发展,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常用于河北吹歌、冀东吵子会、山西八大套、西安鼓乐等民间器乐合奏、民族乐队、戏曲乐队和宗教音乐中。[3]

定义

乐器管子一种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在中国古代它曾称 为"筚篥"或"芦管"。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管子已经成为中国新疆一带通用的乐器,后来,管子传入中原,经过变化发展,它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