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遗址

西安市地标之一
[]桥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柳巷村,灞河河床内。[1]灞桥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是京城通往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长安人送客东行多在此折柳赠别,故又名消魂桥;李白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名句;每逢春季团团柳絮随风飞舞,如风卷雪花,“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2]
1994年4月,灞桥镇柳巷村村民在村北灞河河道中挖沙时,发现一件石刻龙头,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发现一座桥面已毁埋藏在河道下2米的古代桥址;[3]灞桥为半圆拱厚墩联拱石桥,西南至东北走向、总长约400米;发现桥墩4座、残券拱3孔,拱跨5.14-5.76米;[4]桥墩呈船形[4],桥墩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2]灞桥砌于宽达17米的石板上,其下揳满木桩构成桥基;桥两端设分水尖和吸水兽;出土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4]
隋唐灞桥遗址是灞河流域现存极少数隋代桥梁遗址,为研究古往今来交通历史、修桥筑路技术、隋唐时期历史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1996年11月20日,灞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历史沿革

灞河上建桥始于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桥”,史载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灞桥初为木质结构,王莽时期,因木桥被火烧[dài]尽而用石材改建。并一直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因都城南移,灞桥于隋开皇三年(583年)被南移重建。重建后的灞桥至北宋时仍在使用。隋唐灞桥在南宋时废弃,元朝时,灞桥再次得到重建。明清时期,灞桥又得到多次增修和改建。